龙争虎斗: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王座保卫战

Admin avatar
Admin
4/24/2025, 1:38:35 PM

面对瑞幸咖啡的闪电扩张与价格攻势,以及经济逆风下的消费心态转变,星巴克这家昔日的市场定义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曾几何时,中国市场是星巴克(Starbucks)全球扩张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是其成功故事的典范章节。高管们曾自信地宣称,“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在中国一直开店下去,市场潜力无限。” 这份信心并非空穴来风: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以及他们对西方生活方式和品牌的天然好感,共同描绘了一片咖啡消费的“蓝海”。从2017年到2020年,星巴克在中国新增了约3200家门店,其标志性的绿色美人鱼logo遍布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成为都市白领和年轻消费者追求“第三空间”体验的首选。

然而,商业世界的叙事总是充满了变数。尽管在经历了2020年疫情封锁的短暂冲击后,星巴克在2021年迎来了爆炸性的销售反弹,但此后的增长曲线却趋于平缓甚至下滑。数据显示,在2021年至2024年间,尽管星巴克在中国又新增了2200家门店,其营收却减少了约7亿美元。这一反差鲜明地揭示了一个现实: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迅速成熟,竞争格局已今非昔比。十年前,星巴克在中国几乎没有像样的本土对手,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究竟是什么因素拖累了这位昔日的市场领导者?星巴克又能否在这场日益激烈的咖啡战中扭转颓势?

一、 市场定义者与“搅局者”的登场

星巴克的成功,不仅在于销售咖啡,更在于塑造了现代咖啡文化。在美国本土,它将原本小众的意式浓缩咖啡(卡布奇诺、拿铁等)普及开来;在中国,一个历史上以茶文化为主的国家,星巴克更是从零开始培育市场,将咖啡馆定义为一种社交、休闲乃至商务洽谈的场所。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自1999年进入中国算起),星巴克在相对缺乏竞争的环境中稳步增长,其品牌几乎等同于“高端咖啡体验”。

这种“舒适区”在2017年被打破。这一年,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横空出世,以截然不同的姿态闯入市场。这家本土初创公司甫一亮相,便展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到2018年底,其估值已超过20亿美元,门店数量也迅速达到星巴克的一半左右。对星巴克而言,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那么简单,瑞幸代表的是其在全球范围内都鲜有遇到的、具有强大资本支持和本土化优势的“天然国内对手”(Natural Domestic Rival)。

二、 瑞幸的戏剧性沉浮与模式颠覆

瑞幸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戏剧性。正当外界认为它将对星巴克构成实质性威胁时,2020年爆出的财务造假丑闻(虚报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使其声誉扫地,不仅被迫关闭数百家门店,更从美国纳斯达克黯然退市。一时间,这位挑战者似乎已提前出局。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经过破产重组和财务整顿,瑞幸在2022年奇迹般地“复活”。并且,它以更迅猛的势头卷土重来。从2022年到2024年,瑞幸的门店数量翻了一番还多。根据最新数据,其自营门店数量已比星巴克多出约6000家。如果再算上其约7400家“合伙人”(Partnership)门店(一种轻资产的类加盟模式),瑞幸的总门店网络规模更是远超星巴克。

瑞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它主打“小店面、快取走”(pared down, grab-and-go)模式,门店选址灵活多样,深入大学、医院、写字楼等场景,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便利性。与星巴克强调的“店内体验”不同,瑞幸几乎完全依赖手机App下单,简化了流程,也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开店成本,支撑了其闪电般的扩张速度,也更契合当下快节奏都市生活对效率的需求。在移动支付和线上订餐已成常态的中国,瑞幸的数字化基因使其如鱼得水。App流量对比显示,尽管星巴克在2021年曾有高峰,但近期已被瑞幸持续超越。

三、 价格战硝烟弥漫:经济压力下的消费选择

如果说模式创新是瑞幸的利器,那么价格则是其最致命的武器。虽然一杯拿铁的标价(sticker price)两家可能相差不大,但瑞幸以常年提供大幅度折扣券而闻名,使得实际成交价格远低于星巴克。这种“性价比”策略,在当前的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奏效。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从疫情影响的缓慢复苏到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都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造成了冲击。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消费降级”或更准确地说,“理性消费”、“价值导向”成为主流。咖啡作为一种“非必需”的“可自由支配”消费品(discretionary purchase),往往是人们削减开支时的首要目标之一。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为省钱会削减哪些开支时,“外出就餐”(包括咖啡馆消费)位列榜首。

中国的咖啡消费主力军是青少年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是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群体。然而,这一群体也恰恰是受经济放缓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就业压力增大、对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以及可能因家庭财富(尤其是在房地产上的投资)缩水而感到的“变穷”效应,都使得他们对价格变得极为敏感。在这种背景下,瑞幸持续的低价策略,以及Cotti Coffee(库迪咖啡,由瑞幸创始人陆正耀另立门户创办)、Manner Coffee等同样主打平价或更高性价比的品牌的崛起,共同对星巴克的“高端”定位构成了巨大压力。星巴克,这家历史上鲜少打折的品牌,如今也不得不更频繁地推出优惠券和促销活动来吸引客流,但这又可能稀释其长期建立的品牌形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两年,星巴克的顾客数量有所增长,但单客消费金额却在下降,显示出价格战带来的“增量不增收”困境。

四、 本土化浪潮与“品牌民族主义”的暗涌

除了价格和模式,一些更微妙的因素也在影响着战局。

首先是本土化创新。瑞幸在产品口味上极其灵活,频繁推出结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特调”饮品,如各种水果风味拿铁、茶咖融合产品等,每月都有新品,不断制造新鲜感。相比之下,星巴克虽然也在进行本土化尝试,但在速度和大胆程度上似乎略逊一筹。

其次是“品牌民族主义”情绪的潜在影响。在中美政治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时会不自觉地带上国别色彩。虽然并非意味着消费者会刻意“反美”而不买星巴克,但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一个本土品牌(如瑞幸)可能被视为一种更“安全”或更“合时宜”的选择,尤其是在需要体现某种“身份认同”的社交场合。一位分析师打趣道:“带约会对象去一家‘爱国的’咖啡店,而不是一家‘炫耀性’的外国品牌店,或许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这种情绪虽然难以量化,但无疑为本土品牌提供了额外的竞争优势。

五、 星巴克的战略抉择:守成还是变革?

面对重重挑战,星巴克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它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资产,尤其在咖啡品质和“第三空间”体验方面仍具优势。消费者调查显示,在口味上,星巴克依然排名最高。而且,中国的咖啡市场渗透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报告指出,虽然80%的受访者自认为是咖啡饮用者,但只有18%的人每天饮用咖啡,表明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early innings)。星巴克差异化的“坐下来”体验模式,在众多主打“快取”的对手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在于星巴克如何调整战略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专家认为,单纯依靠降价并非长久之计。未来的方向可能在于:

  1. 深度本土化:不仅仅是口味,更可能包括与本土品牌或IP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借鉴肯德基、汉堡王等其他西方品牌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和营销活动。

  2. 优化价值主张:在保持品质和体验的同时,通过更灵活的定价策略、会员体系或产品组合,提升消费者感知的“价值”,而不仅仅是降低价格。

  3. 拥抱轻资产模式:这是目前讨论最多的焦点。星巴克在中国坚持所有门店均为公司直营,这种重资产模式在快速变化和竞争加剧的市场中显得愈发沉重。考虑引入特许经营(Franchise)、授权经营(Licensee)或合资(Joint Venture)等模式,将部分门店交给本土合作伙伴运营,不仅可以加快开店速度、降低运营风险和资本投入,甚至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拥有一个“本土面孔”的运营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品牌风险。有分析师认为,在中国市场采取100%的授权或加盟模式可能比混合模式更为有利。星巴克官方也已表态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暗示了这种转变的可能性。

咖啡战场的未来版图

中国的咖啡之战远未结束。星巴克这位昔日的王者,正经历着从“教育市场”到“保卫王座”的角色转变。瑞幸咖啡则以惊人的韧性和颠覆性的打法,重塑了市场格局。这场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双方谁能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中国消费者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需求变化,谁能在品质、价格、便利性、体验和本土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对星巴克而言,挑战是巨大的,但也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中国市场的潜力依然诱人,但捕获这份潜力的方式,或许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灵活、更加本土化。是继续坚持直营、依靠品牌积淀和逐步调整来重振增长,还是果断拥抱变革、引入本土力量共同开拓市场?这个战略抉择,不仅牵动着投资者的目光,也将在未来几年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咖啡市场的版图。

已发布

标签

商业洞悉